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大讲堂 > 正文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2012年11月8日以前)②
发布时间:2023-11-30 10:39:13  点击量:

VW001.015.20050107.001

要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符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一、二、三产业,努力把欠发达地区建设成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旅游观光胜地和绿色生态屏障。

习近平2005年1月7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107.002

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大力扶持和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到欠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挥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和山区资源优势,依托县城和工业集聚区,培育和发展生态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促进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大力发展以城带乡的来料加工,鼓励各类企业把符合环保要求、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配件加工扩散到欠发达地区。把欠发达地区山水生态优势与村庄整治、绿色生态家园建设、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就业。

习近平2005年1月7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107.003

进一步优化欠发达山区人口布局,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安排专项用地指标,依托县城、中心镇和各类产业园区,建立下山移民小区,加快高山、深山、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农民下山和自然村的并村搬迁,积极鼓励跨区域下山脱贫,完成每年5万人口的下山脱贫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加快欠发达山区和海岛渔区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工程,整体推进欠发达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生态等工程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和综合效应。进一步加大结对帮扶和“山海协作”力度,创新扶贫机制,拓宽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领域。广泛开展互惠互利的区域协作,积极探索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下山移民的途径,扶贫的各项举措都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整体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进一步落实结对帮扶单位的责任,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各结对单位每年都要落实一定资金,并在劳动就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开展帮扶活动,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2005年1月7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110.00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

我们强调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就是要牢固确立“三农”问题是中国根本问题的思想,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就是要从执政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三农”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本领;就是要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自觉地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决策、战略规划、财政投入、工作部署和政绩考核上来,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习近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2005年1月1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1.001

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深刻含义,在宏观调控中着力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使农业成为能使农民致富的产业,使农民不但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而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享受者,使农村成为能使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社区。我们强调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把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就是要明确“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进利益和保障权益问题;就是要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习近平:《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2005年1月1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2.001

农业与二、三产业、城市与农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存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而又容易出偏差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也是关系“三农”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是推动“三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要条件。只有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有序转入城市与二、三产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持续的动力,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习近平:《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2005年1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2.002

我们强调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的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就是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习近平:《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2005年1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3.001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宏观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微观体制改革,城乡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日渐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制度安排,严重制约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越来越成为影响“三农”发展的障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新阶段,这也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通过深化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体制障碍,妥善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任务十分紧迫。要真正破除城乡壁垒,解决城乡矛盾,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为缩小城乡差距开辟道路,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必须积极探索,切实提高改革开放促“三农”的自觉性,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以农业是否发达、农民是否满意、城乡差距是否缩小为检验标准,努力以改革开放促进“三农”工作,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强调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为“三农”发展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就是要致力于推进城乡配套的各项改革,革除一切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弊端,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和体制;就是要以开放促发展,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不断拓展“三农”发展新空间。

习近平:《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2005年1月1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4.001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总的就是要我们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之真,务谋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搞好新时期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更需要我们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要求真,是因为“三农”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问题,也有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既有“三农”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的问题。所以,必须从历史的、全局的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把握“三农”工作的规律性,使其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要务实,是因为“三农”问题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涉及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所有的政策举措只有落到实处,广大农民群众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我们强调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握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就是要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把推进“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心实意地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善于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

习近平:《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2005年1月14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7.001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三农”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这方面工作更多的是做铺垫的长期性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这就有一个如何认识“潜绩”与“显绩”,创造政绩的问题。“潜”与“显”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如果大家都不去做铺路石,甘于默默无闻地奉献,“显绩”就无从谈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有“显绩”,充其量也只是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三农”工作要有作为,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

习近平:《“潜绩”与“显绩”》(2005年1月1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17.002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从我省农业资源紧缺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实际出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是: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工业化和经济生态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是对效益农业的进一步提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它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也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符合浙江资源禀赋实际,也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2005年1月1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127.001

要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我省三次产业发展的方针,提出了“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这样一个推进结构调整的思路。优农业,这方面浙江已经形成了一定效益农业的优势,要保持和发展壮大这一优势。湖州更是拥有生态特色、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应该在优农业上做好文章,多出亮点,多出经验,这是一个顺势而为的问题,是一个乘势而上的问题。不要把优势不当回事,农业对湖州来讲是一个优势。湖州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不能在我们手里丢了。湖州的农业优势是多种的,在鱼、米、竹、茶、山以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业出口等等方面,都是你们的亮点,一定要继续保持和发展。

习近平2005年1月27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201.001

要加大纠风治乱的力度,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职工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习近平2005年2月1日在浙江省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208.001

城乡一体化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是未来5—15年我省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迁。打破“二元结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改变二元体制结构,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和失土农民生计问题。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粮食产量,维护粮食安全,挖掘帮助农民增收减负的政策潜力,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区域协调发展是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关。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经济规律作用的因素,但区域差距过大也是个需要重视的政治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同构发展,而是优势互补的差别化协调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载体,引导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和区域内城镇转移,也必须作深入的研究。

习近平2005年2月8日在“十一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310.001

要把服务业发展与城乡统筹结合起来,推动城市服务业向农村辐射,推进农村服务业网络化。

习近平:《将服务业培育壮大为“主动力产业”》(2005年3月1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50322.001

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广大共产党员都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在实践中努力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对农村党员来说,就要重点在执行党的农村政策,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等方面提高实践本领。

习近平2005年3月22日在浙江省淳安县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322.002

我向你们村里的干部和党员提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认真加强学习,要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同时,要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的各种知识,学习致富的实用技术,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本领,带领广大群众,开展学习和培训,努力做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带头人。

第二,希望你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以让农民得实惠来取信于民。农民群众都是很实在的,你为他办实事,给他得实惠,他就信任你、信赖你,就服你。大家身为党员、当上干部,本身就是农民群众信任的结果,一定要为公、为民。当然,大家既是党员、干部,本身也还是农民,要求没有脱产干部那样高,但起码也要做到办事公道、为群众谋利,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党员、一个干部的价值,活得才有意义。就你们下姜村来说,第一件事,高效生态农业要继续发展,不仅要组织群众种好、产好,还要争取卖得好,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第二件事,基础设施建设要办得扎扎实实,既要节约成本,又要保证质量,真正让群众受益。特别要注意把这么多钱管好、用好,做到政务公开、财务公开,重大开支实行民主决策,千万不能出问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第三件事,还要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服务,帮群众解决困难、解决麻烦,比如你们开展的党员联户活动、便民服务活动、培训活动等都要继续开展下去并不断完善。

第三,希望你们耐心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建设平安和谐的新农村。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和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中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省委提出要建设“平安浙江”,这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小矛盾不变成大矛盾,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保持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和谐。我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跳火坑”的事例,本质就是讲群众工作。处理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比较好办,你有一个公道的心,去热心、耐心地化解,总是可以解决的;但有时候,干部与群众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时候大家头脑要清醒,要看到有可能干部是错的,群众是对的,这时干部要主动地改正,求得群众的谅解;还有可能干部是对的,群众是错的,这时干部也要主动,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第四,希望你们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你们的责任也很重大。村里的组织建设关键是抓三条:第一条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特别是发扬民主很重要。干部与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没事常联系,有事多商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办大家的事。第二条是村“两委”班子成员要协调协作、合作共事,村党支部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完善各项制度,按制度办事。只有村“两委”班子协调了,整个村的工作才会比较协调。第三条是注意培养年轻党员,让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习近平2005年3月22日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与村“两委”及部分党员同志座谈时的谈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323.001

李学生是新时期农民工的好代表。农民工既是农民的一部分,也应当是新时期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李学生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品质。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在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中,我们都要关心和重视农民工的生产和生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给广大农民工以真切的人文关怀,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岗位群众之间的和谐。

习近平2005年3月23日就《人民日报》发表《李学生:农民工的人生壮举》作出的批示,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429.001

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

从我省实际看,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有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近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在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作出一系列部署,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的一些问题,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特别要下大力气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已作出具体部署的几个“千万”工程,这些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一是“千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累计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的高效生态农田;二是“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变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四是农村“千社万龙组织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五是“千万农民饮用水和农民健康”工程,让大多数农民群众尽早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切实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六是“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通过建立完善现代流通网,进一步规范农村流通秩序。

习近平2005年4月29日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429.002

农民工问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个焦点,也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严肃的政治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首先是农民,他们进城后在未转为市民以前,其土地不能动,身份要保留,这样可以让他们留下一条退路,否则农民工全部留在城市,势必造成社会的极大混乱。同时,农民工又是工人,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生活和政治地位等问题,并促成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变。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等问题。要面向农民工逐步开放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覆盖面。

习近平2005年4月29日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601.001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点要放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放在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上。目前,我省城乡文化发展还不平衡,多数文化活动场所集中在县级以上城市,不少农村文化阵地存在缺设施、缺经费、缺人才、缺内容的情况,一些偏远农村至今无法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不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我们要充分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考虑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还是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都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努力使农村的文化环境有较大改善。

习近平2005年6月1日在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617.001

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十分明确,就是积极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全面地加以理解。民主选举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实现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民主选举仅仅是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我曾经多次强调,民主选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全部,一选了之肯定会出乱子,“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要配套完善起来,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现代民主政治的成果主要是对权力的制衡机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著名的“驴马理论”,说的是:马比驴跑得快,一比较,发现马蹄比驴蹄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蹄换作马的蹄,结果驴跑得反而更慢;接着再比较,又发现马腿比驴腿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腿也换作马的腿,结果驴反而不能跑了;接下来,依此类推,换了身体、换了内脏,最后整个的驴换成了整个的马,才达到了跑得快的目的。这个“驴马理论”说明,“民主选举”仅仅是一个“马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光是换个“马蹄”,倒还不如不换。

习近平2005年6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617.002

“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同“民主选举”一样重要,一样关键。“半拉子”的民主,造成“选时有民主,选完没民主”,反而把原有的秩序都搞乱了。再加上,客观上选举本身也难以一下子严密起来,虽然群众的民主意识日增,但是许多群众的素质也不可能一下子提高起来,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民主的管理、决策、监督,不仅能保障民主选举的成果,而且可以解决民主选举尚不完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四个民主”都配套完善起来以后,村党支部就可以在其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了,可以像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那样,体现出核心的地位,站得稳,说得响,呼得应,叫得动。

在这方面,我省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努力创新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实践形式,取得了许多成效。比如,以海推直选和代表票决制为主要形式,实现村官村民选,村级民主选举有新突破;以民主恳谈听证和重大村务公决制度为主要途径,实现村策村民定,村级民主决策有新进展;以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为主要载体,实现村务村民理,村级民主管理上新台阶;以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为主要突破口,实现村事村民管,村级民主监督有新起色。其中,发端于武义并正在金华推广的“后陈经验”,就是在实践中的一个创举。这种通过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来实现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的做法,符合法律和政策的导向,实现了村务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使各种矛盾有了内部化解的机制。这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应当予以鼓励。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使之走向成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进一步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监督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以及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关系。

习近平2005年6月17日在浙江省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728.001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重点任务是:突出农村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办学水平。

习近平2005年7月28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728.002

加快建设卫生强省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建设卫生强省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以县为主,县、乡镇、行政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政府在每个乡镇至少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所卫生院。

习近平2005年7月28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1

我们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抓的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是就农村建设抓农村建设,现在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和建设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是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水准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多样的系统工程,主要任务应该涵盖“五大建设”:即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社区建设、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2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我们现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是要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把传统村落整治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社区。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3

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要求的建设扩容机制,不断丰富拓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各地都在不断丰富扩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内容,探索有效的建设机制。我们从嘉兴的现场和各地的交流材料都可以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争取把大部分村庄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一是从单个村庄的整治建设扩大到连片整乡的整治建设。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经济强县(市、区),对所有的村庄都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整治建设,建设一批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农村新社区。二是既要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又要抓生态环境的长效治理。注重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体系。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山区县要把村庄整治建设的重点放到生态环境整治上,推广衢州、丽水的经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三是把中心村集聚建设与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农村新社区,以农村新社区为连接点,把城镇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信电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引入农村新社区。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普及和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四是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安吉、临安等地大力开展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色村建设的经验。城郊地区要结合城中村、镇中村改造,自然村整理,中心村建设,引导村集体积极发展物业经济、休闲农业;纯农区、山区、渔区要结合生态富民家园的建设和各乡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打响绿色农业村、红色旅游村、蓝色渔乐村、古色古香的文化村等特色村的品牌。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4

建立健全体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导向的科学规划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社会效益。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的艰巨任务。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优化城乡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推动城乡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定要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路子。要抓住当前编制“十一五”规划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按照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一定要与完善后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及整治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几年的城镇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好基础。在完善空间布局规划的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并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切实防止规划与规划的扯皮。同时,“四个强省”建设的规划,也要充分体现农村是重点。要按照“四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按规划有序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特别是环杭州湾地区和其他县(市、区)的城郊区,都可以率先进行成片的村庄整理,按照“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推进村庄集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从浙江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农建设用地极度紧缺,前几年通过农地整理获得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潜力已经挖尽,现在通过村庄整理和宅基地置换是获得非农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村庄整理节余出来的土地,用于商业性的出让开发,土地收益归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中心村和新社区建设,政府则可以解决非农用地指标紧缺难题,为招商引资腾出发展空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有关部门对村庄整理项目要优先立项。要树立“生态立村”的理念,把建设生态村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农地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和建立畜牧养殖小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农庄、生态文化村、生态旅游村,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像奉化滕头村那样,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5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的参与度。从这几年情况看,凡是工程建设搞得好的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都发挥得比较好,工程的建设比较快,实施的效果也比较好;相反,这项工程建设进度比较慢的地方,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力度比较小,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社会各界也很少关心和参与。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社会各界都有参与建设的责任。为此,必须通过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来推进工程建设。当前,应该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对村庄整治所需资金,政府要采取从财政预算内安排一部分,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部分,部门项目配套一部分和规费收取减免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使村庄整治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村民和集体都要为建设美好家园作出贡献。投工投劳集资要坚持“自愿、自助”原则,提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搞按人头摊派,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多作贡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治建设。要推广金华市的经验,通过开展魅力村庄参观和评选活动等宣传发动工作,让示范村发挥激励和示范作用,形成“群众催着干部干、干部竞相争着干”的你追我赶的建设氛围。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捐资赞助村庄整治建设,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深入实施。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6

建立健全改革先导、城乡互动、政策配套的制度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工程建设的活力和动力。这几年,各地在推进这项工程建设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土地指标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建设立项环节多、收费多,村庄拆并难、旧房拆除难、宅基地置换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土地制度、财政制度、项目审批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城乡配套的改革。鄞州、绍兴、温岭等不少县市通过积极主动的改革探索,破解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难题,对推动工程实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探索只是初步的和局部的,面上的众多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破解。下一步,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改革先导、城乡互动、政策配套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是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包括征地补偿制度、宅基地置换流转制度、村级集体留用地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完善。要简化村庄整治建设和村庄整理项目立项审批程序,规范和减少有关规费。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落实好村集体留地安置政策,大力发展集体物业经营,实现集体有物业,农户有股份,探索建立农民和集体的财产增值与财富积累机制。同时,还要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乡镇管理体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地流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03.007

建立健全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和责任意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城乡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顺利实施。一个部门、一个环节的消极梗阻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展。只有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个部门,把工程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这两年省里每年都召开一次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现场会,目的也在于要求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这项工程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因此,必须强调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从党政主要负责人来说,关键是要提高领导艺术和效率,重点抓好“三落实”:一是抓好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年初要做好工作任务部署,明确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年中要有检查交流;年末要进行总结考核、兑现奖惩。二是抓好政策协调落实。重点解决政府投入资金和土地指标问题。在这一点上,各地一定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三是抓好工作班子的落实。要配好配强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依靠这支专门队伍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工作,调动各种资源、各方力量推进工程建设。从部门分工来说,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整治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制定政策的部门,如农办、发改委、财政、国土、建设部门等,这些部门主要是做好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工作;另一类是具体实施和配套建设部门,如组织、宣传、政法、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要把先锋工程、文明村、民主法制村建设以及农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水、万里绿色通道、生态富民家园计划、万村文化阵地、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等工程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省、市、县、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都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明确各自的责任,在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上落实到位。

习近平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822.001

加快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部署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大举措和有力抓手,是一件顺民意、得民心、谋民利,造福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大事、好事、实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这件大事做大,切实从全局高度把农村卫生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以认识的高度强化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紧工作;一定要把这件好事办好,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农民健康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一定要把这件实事抓实,加快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精干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落实“每个乡镇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卫生室”的要求,切实强化领导责任,将卫生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扎实推进卫生强省建设。

习近平2005年8月22日关于重视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批示,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1

与第一、二批教育活动相比,这一批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从农村党员队伍的状况看,这一批次党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总体偏大,生活困难的多,流动性、分散性、独立性相对较强;从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看,少数地方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薄弱,工作方法和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少数地方还面临缺场地、少经费的情况;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地域不同、周边产业结构不同、文化传统和民俗民风不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较明显,个别地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以及社会矛盾比较多。同时,从第一批和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看,农村群众对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将更加关注,期望值更高更具体。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开展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和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务必充分认识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真按照中央《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意见》和省委《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借鉴和运用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正确把握工作要求,确保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健康顺利推进。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2

坚持主题先行,以惠民利民推动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必须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我省一些地方的试点经验也证明,省委提出的“惠民先行、整改推动”的原则完全符合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际,也完全符合“务求实效、群众满意、走在前列”的要求。农村最大的惠民利民举措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要围绕这一主题,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明确本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快农村的平安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出台惠民利民措施,发挥党员的带领和带头作用,让党员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展示先进性形象,让群众在实际利益中直观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广大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参与、支持先进性教育的积极性。要结合元旦春节期间的走访活动,主动为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送温暖”,看望慰问基层党员和干部,切实提高基层党员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支持度、认同感。同时,行政村要结合换届后村“两委”履行创业承诺制,乡镇要结合第二批先进性教育巩固扩大整改成果工作,各级机关要结合先进性建设经常性工作,使各项惠民利民措施落实到位,让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3

坚持上下联动,切实解决问题。这是衡量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党委要坚持重心下移,固本强基。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能解决的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到一个村,至少要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从整体上说,要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花大力气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把这项工作同落实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涉及“三农”问题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务求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采取具体的有效措施,积极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事,帮助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活动中,对村级组织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县(市、区)、乡镇(街道)要采取召开民情分析协调会、民情现场交办会等形式,进行认真分析,逐项研究,明确责任,合力解决。全省上下要广泛开展“真情送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发动社会各界把形势宣讲、政策法规、农技知识、文化娱乐、帮扶济困、医疗服务、公益建设等服务措施送到村,形成服务“三农”、共建新农村的强大声势,让党员受到教育,让群众得到实惠。同时,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抓好村级办公场所建设,努力把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总之,要通过各方努力,切实解决问题,使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得到明显加强。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4

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体现简便、灵活、高效原则,无论是学习培训、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谈心活动,还是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等,都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顾及农村党员的实际水平。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利用冬季农闲、雨雪天、晚上以及农民工返乡的时间开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突出学习《党章》这个重点,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同时,还可组织党员学习一些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要把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和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写一些适合农村党员特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学习材料。在教育形式上,要坚持大集中与小集中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乡镇党委可以以大集中的方式作动员部署、形势宣讲、党课辅导;村党组织可以结合农村党员生产生活的特点采取小型化的集中方式组织学习,也可以通过党小组、学习中心户、家庭教育联系点等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同时,要引导农村党员因地制宜抓好自学,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教育手段上,要注重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开展农村党员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使农村党员听得懂、学得进、记得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把建章立制和落实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堵塞漏洞,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整个教育活动都必须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防止形式主义,不得增加农民负担。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5

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把握好政策。越是到农村基层,遇到的问题会越具体,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意把握好政策。要始终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断增强广大党员自觉学习、自觉剖析、自觉整改、自觉提高的内在动力。要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多做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工作,多做启发自觉性、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教育引导党员珍惜和维护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要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对涉及农村宗族、宗教、宗派、社会治安、征地拆迁、民主选举等方面的问题,要按照有关政策稳妥处理。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立足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中央已经明确,这次教育活动中不单独搞一个组织处理阶段,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要认真做好教育帮助工作;对经教育仍不改正、不符合条件的党员,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对违纪党员,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给予纪律处分。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做到开门搞教育。进一步做好“落实三真、关爱基层”工作,对基层党员干部既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更要支持他们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进步。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6

坚持探索创新,努力形成工作特色。各地要在坚持中央和省委有关原则要求的前提下,继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规定动作”抓到位,使“自选动作”创特色。要着眼于服务群众、促进工作,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努力为党员在各行各业和各个岗位上展现先进性提供舞台。农村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党员建新功、支部创新业”主题实践活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带头带动带领的作用,当前特别要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斗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06.007

坚持“两不误、两促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这次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规模大,范围广,时间紧,要求高;同时,又是岁末年初,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各地要妥善处理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村生产工作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互促进,以农村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在时间进度、形式内容等的安排上,既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统一要求,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又要给村党组织从本村实际出发、进行自主安排,留出一定的空间。

习近平2005年12月6日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1219.001

我们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三带两区”规划为导向,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出政策,抓载体,上项目,完善生产力布局,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2005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1

着力做好本省农民工的工作,使“农者有其地”。从浙江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一般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在省内或在当地实现的,很多农民工都是当地人口。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题中之义。由于400万本地农民工的属地性,他们转移到当地非农产业所带来的农村土地流转、择业定位、劳动分配、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家庭关系、民主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绝大多数人享有同城、同镇、同村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同等待遇,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融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向推进的重要作用。他们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成为城市名副其实的新市民,一些人的收益甚至达到社会中等收入水平,社会稳定的心理预期度比较高,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力量。我省也有一些人是跨县城、跨地区异地流动的。在这部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充分体现农民工的农民身份,明确提出这部分人进城后在没有转为市民以前,其土地的经营权不能变,身份要保留,让他们留下偶有经济紧缩、用工减少时的一条退路。在保证“农者有其地”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倡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使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能够“进退自如”。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2

“新温州人”等称谓的出现,使“来者有其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在浙江还表现为800万省外劳动力跨省转移到省内各非农产业(简称“外来务工人员”,下同),其规模约占全国跨省流动的9000多万劳动力总量的9%。一方面,这是浙江城镇非农产业劳动力需求与技术需求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浙江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的结合,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是浙江经济建设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也是浙江社会建设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劳动力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需衔接,也因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内外之分,各地比较早地意识到这种劳动力的“外生”流入,需要也势必在浙江大地“内化”共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正在并且还将继续内化为“新浙江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本之要,人和为先。我们要建立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3

及时足额兑现劳动工资,使“劳者有其得”。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和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权利,是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由于浙江中小企业赢利面广、收益率高,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较高,拖欠工资的情况比较少。据2004年的调查,当年务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为1200元,能及时足额兑现工资的占97.5%。及时足额兑现农民工工资,不仅是政府管理职能所及,而且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常态。2003年以来,各地以清理整治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为抓手,查处了一批典型个案,并举一反三,反思延伸,扩大了清理的行业范围,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不仅使落实“按劳取酬”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行为,而且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和共同认可的社会风尚。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4

兴建一批“安心公寓”,使“工者有其居”。农民工居有其屋,安居乐业,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完善社会管理、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我省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等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周边建起了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等,内有电视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菜场、商店等配套设施,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者有其居”问题,较好地改善了一部分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当地政府和企业放心。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5

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使“孤者有其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是人们的一种基本向往和追求。农民工初到城市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举目无亲的“孤独之群”,特别是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往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总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外来务工人员常常被拒之门外。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期盼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主要以三个问题为“最”。

一是以提供义务教育为最大的愿望。未成年人的成长成才,是涉及千万家庭的“民心工程”,父母亲千辛万苦外来打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子女成人成才。对此,浙江各地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普遍实行“同城待遇”,通过公立学校扩招、私立学校招生、建设民工子弟学校以及千方百计减免困难学生的入学费用,设立各种“希望工程”基金、“爱心”基金、发放“教育券”等多种渠道,保证民工子女有学上、上得起学。以杭州市为例,全市共3.3万余名困难学生受到资助,累计资助金额1480万元。该市出台了《外来务工子女在杭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只要父母或监护人拥有暂住证和在杭务工一年以上,其子女均可申请入学,享有“同城待遇”,这几年共解决了8.3万名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目前全省民工子女在浙江的入学率达到96%以上。

二是以扩大社会保障为最大的需求。务工人员外出挣钱,一为子女,二为家人,三为自己。在就医看病方面,各地想方设法降低务工人员的看病费用,向民工发放“爱心卡”,为民工提供医疗救助,使他们少花钱、看好病。在社会保障方面,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扩大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其中。根据抽样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一种以上社会统筹保险的达5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的为41%;参加工伤保险的为34%;参加医疗保险的为26%。随着社会统筹保险面的不断扩大,更好地稳定了职工队伍、创新了社会保障机制。下一步,我们还要在扩大覆盖面上下功夫,特别要着力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低保”政策和机制,使目前已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有效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

三是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为最大期盼。浙江各地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许多做法,一个基本点就是打破以户籍为界限的公共服务体制性障碍,把有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尽可能地纳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范畴,逐步有序地开放户籍管理制度,为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新市民开辟政策通道。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6

享有民主政治权利,使“优者有其荣”。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外来务工人员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同时,民主政治的参与程度和应有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有的务工人员个人素质比较高,在务工的过程中学到了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本领,把自己与企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得到了企业的信任而纷纷走上了班组长、车间主任、工会主席、妇代会主席、共青团书记、监事会代表等企业中层领导岗位,也有的被企业和地方选举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义乌市为例,2001年有10名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为镇人大代表,2002年有11名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2003年有美国、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8名外籍人士列席市人代会,2004年有外来务工人员当选为义乌市人民法院陪审员,逐步地落实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创造了维权社会化的“义乌模式”。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7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力者有其乐”。“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实现农民工基本文化利益、达到“以文促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必要条件。去年省委专题研究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万场电影下农村、万场演出进社区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务工人员当中普遍开展起来。杭州市开展“与外来者共舞”活动,举办“百对务工人员新婚大典”;宁波市开展“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同享一片蓝天”“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创业之乡”活动;金华市的广场电影夜市,温州市的“和馨行动”,嘉兴市的“千场电影、百场演出”,萧山市的千场露天电影、百场纳凉晚会,平湖市的“新市民”文化建设等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生活。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各地都把外来人员纳入其中,通过教育训练,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的法规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务工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城市意识和文明素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50000.008

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使“外者有其归”。农民工远离家乡和亲人,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他们往返于城乡之间,不断经历社会角色的变换,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受到了城市生活的影响,普遍有融入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平等待遇和人文关爱。据杭州市江干区和绍兴嵊州市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分别占75%和92%,他们年轻好学,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对未来充满憧憬,是新生代(第二代)的农民工,是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对此,去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识到,执政党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使“外”来务工人员有其“归”,这个“归”就是工人阶级的大家庭。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如何真正落实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如何在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给予农民工以更多的关爱等,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断推进这方面工作。所以,我们强调,各级工会首先要把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两大任务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引导和指导各级各类企业完善组织、壮大队伍,逐步打破户籍限制,消除“职工”和“打工”的区别,最大限度地把外来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通过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农民工真正有“归宿感”,从而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

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4.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投资重点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这样几条要求: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切不可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盲目吊高“胃口”。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二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立足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直接受益者是农民,要通过组织引导和宣传发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农民群众自己想干要干的大事,依靠农民群众的自力更生来加以推进。三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公共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如去年开始我省全部免征农业税,今年还将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这些都较好地落实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要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善待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习近平2006年1月4日在浙江省海盐县开展主题调研宣讲活动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4.002

海盐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现实基础和较好条件。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外向型农业、城郊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要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村容环境整治和建设,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就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农村新形象当好样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海盐作为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群众思想基础条件比较好,理应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有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确保党员站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列。先进性建设从当前来说,就是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并建立完善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上起到示范作用。

习近平2006年1月4日在浙江省海盐县开展主题调研宣讲活动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1

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浙江实际出发,拓展“三农”工作思路,创新“三农”工作载体,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三农”科学发展之路;根本在于把握“两个趋向”的转换规律,务必做到执政为民重“三农”、以人为本谋“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改革开放促“三农”、求真务实抓“三农”;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强“三农”全面建设新农村。这是我省“十五”时期“三农”工作最重要的经验和体会。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2

坚持以人为本,把增进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三农”工作始终,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核心内容。这几年来,我们强调“三农”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农民权益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决策思路和工作载体。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从高产到高效的转变,进而强调推动效益农业向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的跃迁。在农村建设上,从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到整体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系列工程,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使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在农民劳动就业上,从鼓励自发转移转变为注重培训转移,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这些政策举措无不体现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3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增强“三农”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三农”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创新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基础条件。从2002年开始,我省在农村税费改革上积极探索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途径,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取消屠宰税、特产税、停征农业税,开启了中国免征农业税的先河,到2005年全省全面免征农业税,从制度层面做到了农业税费零负担。我省在2002年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对困难家庭子女实行课本费免收、食宿费补助,在全国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几年,我们实现了粮食生产直补、农机具补贴、产业化扶持,开通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并在村庄整治建设、劳动力培训以及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全方位、大幅度地增加了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来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赋予强县强镇更大的管理权限,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把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交给农民,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致富,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实践说明,“多予少取放活”的力度越大,“三农”发展的生机活力就越强。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4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格局。一手抓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战略途径。这几年,我们从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中心城市、中心镇和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力军;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以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先进的装备设施来武装农业,以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农业,这几年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每年超过120亿元,形成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了城乡互动互促的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互促共进,才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真谛。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5

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改变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注重社会公平,维护农民权益,充分发挥社会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营造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我省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把它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积极推进农村基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阵地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和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建立和完善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和困难家庭子女免费上学等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我们还十分重视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制定了加强农民工服务和管理的文件,注重群众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这些综合举措,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状况,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6

坚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提供有利于“三农”又快又好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影响和束缚“三农”发展的制度障碍,形成让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农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体制和机制,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动力源泉。我们在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区片综合价,逐步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新路子;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这些改革的推进,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7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三农”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到“三农”工作之中,准确把握“三农”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三农”工作的新规律,精心设计“三农”工作的新载体,不断开拓“三农”工作的新局面,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必然要求。这几年,我们注重把中央的精神与浙江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把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实际,走差异性竞争、跨越式发展之路;注重把创新性的战略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抓手,推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系列工程;注重把基层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提炼为指导面上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丰富“三农”工作的内涵,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努力使“三农”工作走在前列。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08.0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而是包含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浙江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三改一化”的目标,即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123.001

农业与二、三产业、城市与农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存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而又容易出偏差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一手抓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

习近平:《“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2006年1月23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208.001

普法在机关和城市社区相对比较容易,难点在农村。经过近四个五年计划的普法教育,各方面人员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影响,农村法制教育工作比较滞后,农村群众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一些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涉及农村的立法工作也比较薄弱,以致农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也比较弱。为此,我们必须把农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要从农村的特点出发,创新载体,扩大覆盖,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要面向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村干部,增强基层干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

习近平2006年2月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208.002

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重在培育法治观念。农村基层法制宣传教育,与机关、事业、企业和学校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农村群众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面广量大、组织分散。对于农村的普通群众来说,普及法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像专业人士或者机关干部那样掌握很多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起法治观念。

习近平2006年2月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05.001

实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是根据浙江实际经中央批准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改革举措实施以来,我们不仅没有放松粮食生产,而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政府对粮食的调控能力也大大提高。关键是建立健全了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强了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调控的体系建设,做到“产粮于田”“购粮于市”“储粮于库”“稳粮安民”。“产粮于田”,就是保持既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购粮于市”,就是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搞活粮食流通,规范粮行米市;“储粮于库”,就是保持既定的粮食安全库存量;“稳粮安民”,就是保持粮市稳定、粮价稳定,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习近平2006年3月5日在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访谈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坚持了我们党重视“三农”的一贯战略思想,又深刻回答了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重大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都对“三农”问题作过重要论述。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了艰辛探索,倾注了大量心血。我党80多年的历史证明,“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不同时期,正确认识“三农”问题并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反之我们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顺利推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又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看,建设新农村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变化最为深刻的时期,处理得好,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较快地进入现代化;处理不好,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就会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汲取国外发展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而提出来的。我省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比全国早走一步,也是因为我省的发展比全国早进入这一阶段。现在,我省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我们更应自觉地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从目前农村发展状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几年来,城市发展很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悬念,但农村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艰巨。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急中之急。农村长期落后还会导致农民生存压力加大、生活得不到改善、心态失衡,这是诱发社会动荡不安的重大隐患。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从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我国这样大的国家里,扩大内需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确保经济安全的根本措施。农村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中国就不愁发展空间。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一招“活棋”,这步棋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平等地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反差,凸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性。我们要把进一步谋划和落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使农村发展跟上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推进而不断推进,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的历史过程,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6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抓紧从现在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实力和农民增收的能力。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涵十分丰富,工作千头万绪,对农村来说,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正确处理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体察农民群众的情绪,认真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看看农民群众是否真情拥护、是否真正愿意、是否真心高兴。保持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长期稳定,这是保持农村稳定的根本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多算算老百姓身边的“小账”,兼顾农村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特别是要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当前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努力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在处理农村稳定问题时,要正确处理农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能牺牲多数群众的眼前利益来搞所谓的长远利益,也不能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少数人的眼前利益;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着眼于“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又要突出农民问题这个核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业这个基础、农村这个主战场、农民这个核心。从农业来说,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吃饭问题始终要靠农业;农业生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增收仍然可以依靠农业,农业本身还是大有可为的,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全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民通过经营农业来增收。从农村来说,我们必须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虽然城市化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城市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农民市民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即使我国、我省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甚至80%,也依然有农村存在。另一方面,工业化也不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虽然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民工,但不可能完全转移所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建设新农村,既要立足于农村这个主战场,纠正脱离“三农”抓工业化、城市化的偏差,把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又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注重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和农村进步。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挖掘农民农业农村潜力,又要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略。如前所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战场在农村,首要的是激发农村社会的创造活力,关键在于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通过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天,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也要向改革要动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有效整合农村各种资源和要素,挖掘农民农业农村潜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力,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立足点。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1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所要运用的资源和力量的广度与强度是前所未有的。建设这样伟大的新农村事业,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外力的推动,依靠工业的带动、城市的支持、国家的扶持、市场的驱动。中央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略,就是鉴于对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加的正确判断,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维,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建设农村、就农民致富农民的老套路,而应是着眼于城乡一体化,通过城乡互动共进,走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只是农林等涉农部门的事情,而应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为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打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民战争”。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挥政府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重视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大幅度地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比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等等,公共产品是开放的,没法封闭、排他,具有非竞争性,没法作为企业经营,只能用政府资源来投入;有些如电视、网络、交通、供水等等,在城市已成了混合公共产品或准公共投资产品,甚至还成了私人产品,都可由企业来生产提供,但在农村,这些仍属于公共产品,靠企业投资不现实,需要政府的投入;还有,农产品的收入弹性比较小,特别是粮食收入弹性更小,为解决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还需实行价格保护,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投入;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和对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也需要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解决市场经济的外部性问题,避免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产生城乡和区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也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这些都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经营规模、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也要遵循经济规律,在征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方面要遵照价值规律逐步进行改革。总之,凡是市场能解决的,应由市场来解决,切实把“两只手”的作用统筹协调起来。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又要突出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党委更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也要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通过党委、政府的有效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尤其是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县一级要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把农民群众创家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出来,能人创企业和干部创事业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农民这一头不热,建设新农村就会缺乏持久动力,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最终也持久不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他们感到建设新农村有奔头、有干头,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明天日子会更美好,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当然,对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要辩证地认识。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农民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由于相当数量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经济实力较弱、社会地位较低,很难主动地站在主体的位置上。这就需要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农业产业化体系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来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引导农民,使农民真正站到主体的位置上。从具体的组织引导来说,要把农民动员起来,首先要尊重农民,特别是规划目标要让农民认可和接受,各项决策要民主,各项工作要遵循民意,农民的事根本上还应由大多数农民来决定;其次要教育农民,用新农村的美好前景激励农民、团结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改造农民;再次要典型引路,发挥示范作用。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5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强村,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现代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农村现代产业为基础。

发展农村现代产业,需要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要抓住当前科技进步、产业重组、生产要素转移加快的极好机遇,建立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的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包括制定支持工商企业投资农业,鼓励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业,鼓励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在更广领域上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水平。我省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大多来自农村又乐于反哺农业。我们要积极调动这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当前,要继续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产品的特色农业块状经济,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面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6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建设美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新农村必须有新面貌。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必须强调的是,现代农村社区建设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既要有硬件,又要有软件,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如果经济上不去,农民收入上不去,村庄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持久搞下去。如果社会事业不发展,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村庄建设就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要。我们在推进“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中,要重视推进社区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经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福利、社区管理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态文明、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7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抓反哺富村,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农民收入有来自纯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纯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基本部分,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要继续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广辟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要继续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重点,建立以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纽带、连接广大乡村的城镇建设体系,实施市带县、市帮县战略和“中心镇培育工程”,继续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提升县域块状经济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总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既要鼓励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落后,是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改变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政府要扛大头、挑重担,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全面改善农村的供水、供电、环保、交通、通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的基础条件,继续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小康健身工程,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社保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8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讲文明兴村,推进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建设新农村固然要从改变农村面貌着手,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农民是指农民要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倡导合作共事与和谐共处的意识,革除农村中的陈规陋习和思想懒散现象,营造农村科学、民主、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要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职业教育。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建立健全培训农民、增强素质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变。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19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促改革活村,推进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深化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和动力源泉。要下决心从深层次上突破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在推进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征地制度、农村金融等方面改革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都能在农村迸发活力、创造财富。统筹城乡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市场体制包括许多内容,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逐步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和其他方面一视同仁的服务制度。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20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法治安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健康发展。要结合“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平安乡镇”“民主法治村”活动,加强普法教育,特别要加强同保障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和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要创新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坚持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努力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3.021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强班子带村,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负有重大的使命。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切实抓好正在开展的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在解决问题、务求实效、群众满意上下功夫,并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广泛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坚持以“五个好”为要求,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利用乡镇集中换届的时机,选好配强乡镇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坚持和完善农村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引导广大基层干部深入开展向郑九万同志学习活动,全面贯彻省委落实“三真”、关爱基层的有关文件精神,有力指导、大力支持和切实帮助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

习近平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327.001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由于城乡二元的体制结构,国民分成了两种身份,一是城市居民,一是农民。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城乡二元成为一种体制,就人为地造成了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差别。这种体制是历史造成的,有历史的合理性,突破这个体制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让农民都变成市民,而必须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减少农民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公共资源的投入由城市为主更多地向农村倾斜,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的村落改造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的农民改造为适应生产分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通过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发展和变革,逐步消除农民与市民在实质上的差别和身份上的巨大落差,而只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当然,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城乡始终是有差别的,有些方面如交通信息等城市会优于农村,有些方面如生态环境等农村又会优于城市,但终极的目标应当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

习近平:《从“两种人”看“三农”问题》(2006年3月27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12.001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落实“重中之重”要求的理论归宿和实践选择。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地学习领会这一重大命题的深刻含义,把“重中之重”的要求真正落实在思想上、行动上、措施上。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谋划发展战略上,把建设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在工作部署上,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深化改革上,把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重中之重;在政府财力安排上,把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生产要素配置上,把引导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流向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在组织领导上,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在政绩考核上,把建设新农村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重中之重是“三农”》(2006年4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14.00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业这个基础、农村这个主战场、农民这个核心,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首先是发展,新农村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就是要抓住发展不放松,围绕发展做文章,加快发展见成效。众所周知,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有所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不能以为工业和服务业越发展,农业就越成为一种萎缩的产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虽然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下降,农业本身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会得到更大的解放,农民的利益会得到更好的实现,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是安天下稳人心的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吃饭问题始终要靠农业;农业生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增收仍然可以依靠农业,使农民通过经营农业来增收。

习近平:《以发展强村》(2006年4月14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19.001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村是大多数人生活、繁衍的居所。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农村有着恬静诗意的田园风光,故而使哲学家发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感慨。而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有相当一个时期,农村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村建设被人们所忽视,这种破坏和忽视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很大代价。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遭遇到了这个问题,是否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同样把村容村貌的改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历史性任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既要把新社区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统筹起来,又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贪大求洋,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

习近平:《靠建设美村》(2006年4月1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21.001

“三农”工作必须遵循“两个趋势”的转换规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跳出了就农村抓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提出了以反哺富村、以反哺强农、以反哺利民的新思路。我们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具有比农业高得多的生产率,创造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工业、服务业的“富”要建立在农业农村“稳”的基础上,只有农业农村稳步致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持续致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关于反哺的思想和方针已经深入人心,日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在工作实践中,要注重把握反哺的具体形式,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对象提供不同的反哺方式,努力提高反哺的效益。要注重把握反哺的互动过程,反哺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本身也是有利于加快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不能把反哺单纯地看做是一种施舍,而要把它作为一个共赢的事业来做。只要农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长,我们就不愁发展空间。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而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一着“活棋”,这步棋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要注重把握反哺的重点领域,特别要突出反哺农村的社会事业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通过重点突破,全面推动,使新农村建设的阳光普照浙江农村大地,使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普惠浙江广大农民。

习近平:《抓反哺富村》(2006年4月2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24.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动力源泉,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主要途径。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农村综合改革是一个涉及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征地制度、农村金融、教育卫生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对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全面调整和优化。可以说,农村综合改革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的范围,它的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泛,过程也更加复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构建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要着眼于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保障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要着眼于农村改革和其他改革的有机联系,以及农村综合改革各项任务之间的内在统一,从整体上推进各项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习近平:《促改革活村》(2006年4月24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26.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关键的内容,最基本的前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的建设任务,不但要抓硬件,还要抓软件;不但要有新农村,还要有新农民;不但要推进经济建设,还要推进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其核心就是人,归宿也都是人。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提出一个著名论断:现代化的过程是“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的过程”。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通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了自身价值。借用这一理论,建设新农村也应该是农民的自身价值、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我们改变了农村的外在面貌,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农村建设还是在低层次开展。只有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努力使农民成为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新精神、新技能、新素质、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更加长久的活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鉴于此,我们要把“讲文明兴村”放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积极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健全培训农民、增强素质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农村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变。

习近平:《讲文明兴村》(2006年4月2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28.001

农村稳才能天下稳。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传统的中国农村是靠推行“礼治秩序”来进行治理、实现稳定的。这种以传统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的“礼治秩序”在我国农村维持了几千年,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思想和行为。如今的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就必须继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同时,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建立一种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治秩序”。

习近平:《建法治安村》(2006年4月2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430.001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选准配强村级党支部班子,切实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品德作风正派、处事公正公平、勇于创新、能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选进班子,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这既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强班子必须贯彻到认识上,抓好正在开展的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对上对下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强班子必须体现到精神上,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基层干部爱民树风范、甘于作奉献。强班子必须落实到能力上,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立足村情,发挥优势,大胆探索,加快发展。

习近平:《强班子带村》(2006年4月3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525.001

我向干部和党员提四点要求。

第一,要做发展带头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积极教育引导农村党员,使其主动带领群众变换脑筋,接受新鲜事物,树立大农业、大市场、大合作的新观念。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不仅自己要带头,而且要带领广大群众一起学习科技知识、管理方法,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掌握就业和致富本领。要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前人不敢做的事、前人没做成的事。对于村里新农村建设的三年规划,要精心组织,一件一件抓好落实,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把下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第二,要做新风示范人。党员和干部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引领农村新风尚的先锋。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关心支持集体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村务工作。党员和干部要积极支持村组织的工作,自觉维护组织威信,执行组织决定,带头落实工作,并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解释好组织的决定,提高群众依法依规按政策办事的自觉性。党员和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把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党纪党规作为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有损党员形象的话不说,带头执行村规民约,切实为群众树立榜样,在建立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中体现先进性。

第三,要做和谐引领人。农村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建设“平安浙江”的基础。党员和干部要广泛搜集社情民意,带头抓好村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及时向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想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党组织决策当好参谋与助手,为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献策尽力。特别是现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即将进入尾声,每个党员和干部一定把群众提出的意见整改到位,认真做好总结提高、“回头看”等工作,切实取信于群众。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群众愿意向党员看齐,就会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保证。

第四,要做群众贴心人。下姜村在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今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农村普通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党员与农民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谈心交心活动,集中民智,尊重民权,顺应民意,维护民利,赢得民心。村“两委”和党员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始终与农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2006年5月25日在浙江省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与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610.001

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有的新农村恰恰是要保持历史原貌的古村落,如兰溪的八卦村等,就是要保护它的原貌,体现它的历史美,不能去破坏它。

习近平2006年6月10日在“文化遗产日”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VW001.015.20060906.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顺应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强烈愿望,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党政主导、规划先导、投入利导、政策指导、改革引导的作用,在工作决策、建设内容、推进机制和工作方法上都注重体现科学性。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来推进,以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农民思想教育、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推动工程建设,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习近平:《建设新农村要体现科学发展理念》(2006年9月6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908.0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民主决策、规范运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正是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建设新农村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2006年9月8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60911.001

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特别是规划还决定着农村新社区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的水准。建设应该讲成本,规划必须高要求。规划设计要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做,各类规划不能降低水平、降格以求,更不能胡乱规划、草率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进行统筹安排,对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出农村社区的区域特点、文化特征,形成特色、注重品位、突出魅力。从大的方面来说,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一样,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不一样,城郊型与纯农业村庄也不一样。从小的方面来说,也要注意围绕特色做文章,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从而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村庄。

习近平:《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2006年9月11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VW001.015.20081125.001

县委书记要强化责任,牢记自己是推动县域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责无旁贷,必须逐级明确责任,强化工作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提高本领,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措施,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应对复杂局面、自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要锤炼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中自觉贴近农民、关心农民,维护农民利益,讲实话、办实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接受监督,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习近平2008年11月2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县委书记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专论在整理更新中)

(本文转载自学习强国)

版权所有:沧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电话:0317-3079991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